陕北民俗 - 婚俗葬仪 - 陕北唢呐与陕北丧事
陕北唢呐与陕北丧事

婚俗葬仪     加入时间:2021/3/23 18:36:44     

在陕北,无论是红(喜)事还是白(丧)事,光景过得好一点的人家,总要雇佣一班吹手(本地也叫响手,不太文雅一点的人叫吹鼓手)来渲染气氛。若是红事,则愈加红火热闹,喜上加乐。若是白(丧)事,则更添其悲凉凄酸。喜事上,响手的讲究并不多,而在丧事上的讲究就较多了。在此,笔者只将自己所知道的陕北唢呐与陕北丧事之间相关联的有关细节作一简述,以供研究者参考并指正。

    在陕北,一班吹手有五人组成,他们所使用的有打击乐器:锣、鼓、镲;有吹奏乐器:大号(两杆)、唢呐(两杆)。他们五人分工各不相同,称呼也因此不同。这里的人们称他们是:压上眼的、压下眼的、敲锣的、打鼓的、拍镲的。

    当哪家有人亡故,事主家须先派一村人去请阴阳择定破土埋葬之日,然后再带着这些音讯(消息或情况)回村给事主家汇报。汇报完毕,再去请娘家。娘家请罢,再给其他或远或近的要紧亲戚报丧。若路近者捎个话也行。若路远者必得派人去说。在捎话或派人去报丧之间,家族人也相聚在一起商量如何抬埋先逝之人,然后请人帮忙、相互。有时是事主家专门请,有时不请自己也来。人们把这些人叫“相互”。若事主家家境贫寒,则丧事一切可从简:除请阴阳择葬日选坟地之外,只请几个掘墓者(当地人叫打坟的),用上一些“相互”,简单过个昼夜事情,只要亡人能安安稳稳“上山”为妥。若事主家家境稍有富裕,再加之是顺情老人亡故,那么这便是他们炫耀自己的好机会。一般来说,过个三昼二夜的事是最平常的了。更有甚者,还可以请先生、礼生、道士、或和尚,做道场、念经来超度亡魂。当然不管是“昼夜”之事也罢,还是三昼二夜之事也罢,离开响手是不体面的。待择定埋葬之日后,事主家就必须请村中有威望或善办事者,让他到集会上定一班手艺不错的吹手,到时为该丧事上助兴。定吹手时,要讲好正式价格,并讲清啥时一定要来,啥时可以离开。正价说好后,揽头(即一般为吹手班内执事者或压上眼的)要以正价的多少按一定的比例收取定资(以防事主家变卦,耽误吹手的生意),有时炮钱(响手鸣炮也算钱)、喜钱(后边作解释)不算在内,有时正价与炮钱、喜钱总算在一起。这要因人而异、因事不同。

    响手来时,一般为操办事情正式之日。响手一到村口,首先,两名唢呐手取来两杆大号(也叫老号)。每位唢呐手各拿一杆,用嘴对着小头这一边,张着口的那一边,先俯向大地,再猛一扬起面对苍天,再向主人家方向“呜 ——”地张起,鸣意他们已到,请事主家接待,这一桩白事将要正式开始进行。此时,孝子赶忙来到吹手跟前,他们身穿皓衫皓裤(俗称皓衣),手持丧棒(也叫丧棍,又叫哭丧棒。用直径为半寸左右的细而滑的柳棍取皮后,再于上面糊贴上一些白麻纸条即可制成。有一部分是用染红的白麻纸糊贴,这些是为重孙子以下辈份之人所用。),依辈份年龄的大小有序地排列着双膝跪地,深沉悲哀之神态中向响手们三叩首,以表自己的孝顺之心。此时,响手(主要是领头)双手合十,鞠躬作揖,以礼相还。礼毕,响手走前,孝子嚎哭至灵堂前(灵堂前有亡者之女或儿媳或其他女性也可哭接来者)。响手则被总管接进屋内,以茶水(或米汤)、烟等简单招待稍时。

片刻,唢呐班中便有一人(一般是拍镲、敲锣、或击鼓者其中一人)准备鸣炮。一般来说,鸣放三炮为宜。其意思为向天、向地、向人示意此家事情从此正式开始,执事者应当各执其事。当三声炮响之后,吹手们便择一合适的地方,将事主家平时积攒下的一些硬柴疙瘩堆搭在一处,下面放一些易燃的柴草。不久,一堆篝火便熊熊燃烧起来(当地人把这一习俗叫煨吹手)。点燃篝火之作用无法考究。笔者从这里有几种猜想,供大家探讨其真伪。一,在冬天为取暖照明之用。在夏天,主要用来扑灭蚊蝇之类的东西。二,在旧时代里,迷信者认为火可以驱神鬼之邪气。火属阳,鬼神之邪气为阴,阴阳相遇,邪气即散。三,点燃篝火是由北方少数民族一些地方传来的。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举行一些活动时,他们就会选一合适的地方,燃起一堆篝火,在笙箫胡琴及锣鼓等乐器的伴奏下,载歌载舞,欢天喜地(当然,遇到不悦之事,也是如此,只是形式不同而已)。由于战争与天灾,导致人口的迁移,这一少数民族的习俗,也就慢慢流传到这里,演绎而成为这里的一种风俗。

    篝火燃起后,响手们开始正式吹奏起来。敲锣、击鼓、拍镲者各找其位、各执其事。吹奏程序为三吹三打。其意思为人的三起三落。三吹三打由三节组成。第一节:老号张扬一至两声后,鼓、镲、锣唢呐恰当配合,齐奏《拜朝》曲牌(或叫《拜场》,名称不确定。)此曲牌为四分之二拍,一般开事时常用,这是艺人的规矩。第二节与第三节中,老号用法同上。由鼓先引节拍,接着唢呐吹奏《散兵营》牌曲。据说三国时期蜀军在某次战争中兵败,损失人马颇多。军师诸葛亮痛定思痛,作此曲以祭战亡之士。该曲曲调深沉、悲壮、凄凉,听之有一种痛哭欲绝之感。吹数分钟后,换成名为《下江南》的曲牌。此曲牌为四分之二拍,据传创曲牌之人仍为诸葛亮。其曲牌有二意:( 1),去江南重招兵马之意;( 2),到江南奔赴战场。其吹奏稍快,曲调高昂、振奋,有震撼人心之感。吹数分钟后,换曲牌名为《张飞跑马》(可能有误),意为招兵买马回朝之后张飞重练兵马。留此曲牌者同上。此曲牌吹奏特快,给人以高亢、激越、激动不已之感。数分钟后,换曲牌猛慢奏《花道子》。此牌曲是叙孔明布兵于华容道之事,曲调稳重、沉着,充满着胜利的信心。数分钟后,又换曲牌《上南(或难)坡》。此曲牌意为孔明在某次战争中遇到险困,如上陡坡之难,此曲吹奏快慢、声音的高低变化不一。听此曲,仿佛进入一种争夺之气势中。再数分钟后,换曲牌《杀场尾》,意为一切进行的程序即将收场。此牌曲含有孔明操练兵马收场之意。奏此曲由慢到快再到激烈而后猛止。

娘家的到来,一般带着牲醴祭品。当打探之人说娘家人来了,就有总管或接客者领着响手们去接迎,这叫接娘家。这时,娘家人里边女性者便开始哭了起来,灵堂里也有女人也哭着接迎。一队人马来到娘家来向某地处,孝子们手拿孝棍,双膝跪地;响手吹奏大号一至二声之后,孝子三叩首,来者以礼相还。即刻,锣、鼓、镲齐响,唢呐手吹奏慢板《孔明吊孝》。此曲牌是孔明在东吴给周瑜吊孝时所留(含非真心之意)。等接娘家人的队伍迎接娘家人慢步行至灵堂,响手之中一人张扬大号一至二声,向亡者告示娘家人已到。娘家人稍息片刻,或直接来到灵堂。男在灵堂前,按照辈份与年龄来跪膝;女到灵堂里与迎接娘家者女性一起哭嚎。当娘家人全部下跪之后,鼓、锣、镲声齐起,唢呐手吹奏《哭荆州》(据传此曲牌为汉刘备哭荆州时所留)。此时娘家人须三跪三拜。三跪三拜完毕,便放声大哭。与此同时,灵堂前站奠者(左右各一人)接纸香、献供、祭食。接着焚香、烧纸、奠酪、祭食。此时张号一声,鸣炮三声。娘家人哭片刻即止,又向灵堂三拜三叩首后便立。接着弯腰向站奠人双手作揖行礼。礼节相互行毕,娘家男性又转身向孝子行同样的礼节。娘家人每作揖一次,孝子们向娘家人叩首一次。礼毕,吹手同时而止。

娘家接过后,也就到了下午开饭时间。下午开饭,要么坐席,要么不坐席(或备宴,或不备宴。)一桌饭一般为八人,现在为省时,成为十人。第一桌饭先是为娘家人准备的。满座后,看客者一声吆喝,这时便由端盘人从厨房起边端着满满一盘饭菜边长长地喊一声“油 —来—!”随之,鼓、镲、锣便齐响起。唢呐手也奏起了《饮宴》曲牌。据传此牌曲是宋朝时杨继业送儿子们金沙滩赴宴起程时使用的一段哀曲,有诀别之意。数分钟后,换牌曲《刮地风》,据传杨大郎去金沙滩之路上遇到了大风,后人据此事而创此曲牌。此曲牌为流水牌,四分之二拍,由慢变快,曲调悲壮。数分钟后,又换牌曲,吹奏《哭长城》。此牌曲是孟姜女长城边哭丈夫时所留,节拍特快,音尖而不断,有凄凉、悲愤之感,数分钟后,换牌曲停鼓,其它照常节拍,如常人走步,吹奏《方四姐》(又叫《女看娘》,陕北民歌里的一首)、《四海春》、《三铜鼓》等。这些曲牌较随意,用于此时,有似听非听之感。数小时后,换牌曲吹奏《吹鼓令》,马上鼓止。此牌曲在古代战争时常用(将胜时用,鸣鼓出马,鸣锣收兵。),节奏特快。

丧事中有一种习俗叫指路,即人亡后的当天晚上,由儿女在十字路口焚香烧纸,为亡人指明阴间之路(望乡台)。

丧事中还有一种习俗叫请灵。这里面有两重含意:( 1)、请先亡的夫或妻。( 2)、请死去的三代嫡亲祖宗。具体程序为:一执事人领响手及孝子到某一岔路口,响手吹老号一至二声,意为向应请的亡魂打招呼,新亡之魂也已来了。孝子们焚化献奠时,响手吹奏《拜朝》曲牌(有拜请先逝亡魂之意)。孝子叩首礼毕后原路返行,响手走在孝子前边,吹奏《得胜回朝》曲牌(意为请灵之事已毕)。响手边吹边走到大门前时,吹老号一至二声(意为被请之灵要进门,向二位门神打招呼,将被请之灵放回)。

    谢话又称谢娘家(陕北人叫下娘家)。由总管领头,让一端盘人端上烟、酒、下酒菜跟在后面,后随孝子(包括女性)及响手到娘家人休息之处。进门时,响手吹号一至两声(意即向娘家人告示,谢他们来了),然后进屋将酒桌摆正在娘家人面前。酒菜放正规后,由总管向娘家人每人敬一杯酒。起敬时,响手吹奏《拜朝》,将酒敬齐,吹奏即止。再由总管或某代理人向娘家人简略叙谈葬事之准备及前后安排。并让长子将亡人离别人世之前后情况以及亡人的穿戴、陪葬和该事上的费用情况向娘家人简略讲谈一下,然后委婉地问娘家人有何建议(人常说养女扎三扎,这是最后一扎)。娘家人心中若有怨气,则在此时可以有意刁难孝子,让孝子多跪一阵子。一般来说,识事者都认为人已经去了,何必再去追究其它呢,也就不再怎样。因此随便说上几句就算了事一宗。完后,由孝子中一人给娘家人总敬酒,也可按辈份长晚、年龄大小分别向娘家人敬酒。娘家人能喝酒者举杯同饮(娘家人每喝一杯酒,孝子必叩首一次。娘家人喝毕后以作揖还礼)。酒起时,响手吹奏《杀场尾》牌曲,奏至饮酒完毕方止。

    烧纸(一天三次烧纸时间:上午、中午、晚上)时必先请娘家(一般来说,只在晚上烧纸时请)。这时,孝子与响手一同去娘家人所息之舍院。进大门时,吹老号一至二声。随后孝子分左右两侧跪于门前。请客者进屋说:“请娘家人烧纸。”然后响手前行吹奏慢板《小拜门》(此为一般过路时常用之曲牌),迎至灵堂前奏停。孝子按辈分长晚年龄大小排列面向灵堂跪着。娘家人也以同样的形式面向灵堂跪于孝子前面。献食祭酒后,又三拜三跪。焚香烧纸时三拜三跪三叩首。此后便开始为亡人痛哭。哭止,焚香烧纸献食奠酒后又三拜三跪,然后向孝子双手合十,深鞠一躬(在他人拜、跪、叩同时孝子必以叩首为礼相还)相还(若为平辈或上辈则作揖为宜,若为小辈应叩首为宜)。在娘家人烧纸过程中,吹奏《苦伶仃》,也可吹奏《女看娘》。曲调以苦悲、凄凉为主。在娘家人最后烧纸时大号张扬一声、炮响三声,随着号炮的声响,礼毕。第二,外甥烧纸。礼节同上。第三,女婿、侄女婿烧纸。以下烧纸者依次为外孙男、孙子女婿外孙子女婿、老朋亲、小朋亲,礼节同上。此时,响手所奏之曲牌随情而定(距亡者两三辈份之后者或朋亲类烧纸时,曲牌为《哭荆州》或其他快节奏的曲牌)。待其他人等烧纸完毕之后,孝子再烧纸焚香,其礼节与娘家人烧纸时一样。不同一点是礼毕之后跪行于灵柩前将孝棍放在灵柩前地上。

    出柩前烧纸时,往往有这样一个小插曲夹杂于其间,即响手里边有一人(或偶而来一乞讨者)站在灵堂一侧,手里执扬着几块钱念唱一些吉利的话语,以多讨事主家钱款为目的。这一习俗叫说喜(也可称为说戏),所得之钱叫喜钱。这里摘一段以示参考:

嗨!孝子不哭了,灵前去吊孝。日出东边落西边,鼓乐师傅站两边。鼓乐师傅住了手,听我来宾去安棺。龙喝千江水,虎过万里山。手拿千张纸,迈步灵堂前。往上看,好象玉皇灵霄殿,往下看,金童玉女站两边。年年有个三月三,王母娘娘渡花船。头船搬个康百万,二船又搬孙万山。三船搬过孟姜女,四船又搬李翠莲。丢下五船无人渡,单等亡人上西天。走金桥,过银桥,路过走了芦沟桥。芦沟桥上真热闹,嚯咚嚯咚三声炮。金桥又比银桥高,金桥低下水流水长。金桥低下流水长,银桥上面哭金堂。孝子跪下一大滩,你把老人扶上山。既杀猪,又杀羊,流干眼泪哭断肠。雨洒竹叶流紫泪,雪压松柏大地霜。杀猪宰羊报深恩,扬幡道场渡亡魂。金童引上天堂路,玉女带进斗牛宫。此后能从何处见,除非半夜在梦中。正说时,抬头看,空中过来四大仙。脚踩云头撒金钱,金钱撒在灵堂前。子孝孙贤代代传,荣华富贵万万年。

念唱完毕,说喜者依如孝子至灵堂前烧纸焚香。之后,将手中所执扬之钱递交给总管。总管将双倍的钱或几倍的钱给说喜者。若给得多,那么说喜者走到哪里都夸耀这家事情过好了:若给得少,那么说喜者到处传扬这一桩事情过得不行。

为显示孝子对亡者的沉痛哀悼,本地还流传着被称为踩跪的这样一种习俗。意为:在我跪泣之时,任你何人于我身上踩来踩去,我行孝者也顾不及与你纠缠,因为我心中只为死者悲伤所占,并无其它想法。这一习俗的举行多在出柩前的前一晚上。此习俗的形式大小因戴皓人的多少而跪成。其形式为:每隔二尺左右跪一戴皓人,跪数行数列成长方形或正方形。踩跪时响手从灵堂前吹老号一至二声,其中一人举老号高不过头顶,执号者如伞头边引路边扭着秧歌、踩着十字步行走着一定的路经。这样共进行三次,每次所走之路经各不相同:有转双喜的,有转九连环的,有转酒曲形的,有转弓字状的 ……其形式多种多样。

撒路灯与祭孤魂这两种习俗可以一块进行。即从灵堂前起,由两人抬一筐早已用可燃的油类东西——浸泡好的棉花籽或玉米芯从灵堂前出发,再由另一人拿铲子边走边给所走之路线左右铲放一些,后边跟着另一人,手执已燃的旧棉絮火把来引燃路两边铲放下得浸油物。随后响手们紧跟,奏《送舍娘》曲牌。长子怀捧亡人之牌位在先,次子怀捧孤魂之牌位紧随,其他戴皓者随后。行至某岔路口,稍停,乐止。孝子及随后者皆跪于地。孝子画圆、划十字、撮土后,焚香、烧纸、献食、奠酒、焚化孤魂牌位,随后三叩首而起,再于响手们的吹奏中沿原路返回。祭拜时吹奏《拜朝》,返回时吹奏《得胜回营》。

当祭孤魂完毕回到院里时,院里灵堂前已经摆装好如山似塔之状之五层灯。此为下一种习俗——转灯山的进行作准备。此习俗也是由响手领头,从右向左转三回,转身回头从左往右再转三回。最后转到灵堂前而止,孝子烧纸,孝棍放入灵堂前方的地上。

撒路灯这一习俗之意有此说法:因亡人第二天就要离开亲人告别村庄,活着的人就让亡魂在当晚灯火明亮下游览村庄一周。祭孤魂之意为:向已亡的寻吃讨饭的或无儿无女者 ……送一点钱物、吃食,免得亡人明日入冥世之路有阻隔。转灯山之意为:亡魂在灵堂前承享人间灯火之美景,这夜为最后一次与亲人团圆之时,以此为最后一次告别形式。另有一种说法为:此种习俗为一种穰镇法,难以解说。

埋葬之日的早饭,软米油糕为主,吹奏不必过分要求。饭后烧纸如前,但时速必须得快。此时,又有一习俗要进行,即孝子妻家人要为孝子及其妻子收头。其习俗为:孝子与其妻子跪于灵堂前,由孝子妻家人将被面或毛毯披于孝子及其妻子肩上,再用灵堂前奠酒各敬一杯,叩首礼毕。此意为:亲家已“走”,女与婿今后该独立支撑门户,为父为母者应鼓励支持。

出柩(也叫出灵)有时也要选吉时,但还要因事而为。出灵开始时,先将棺材按一定的绑法绑好,再由阴阳念起殃发丧咒。念毕,马上由土工(即掘墓者)抬起灵柩(即棺材)一走,其他人马上拆掉灵堂。响手吹奏《吊棒棰》牌曲(此牌曲曲调甚哀,含永别之意),棺材随跟于后,孝子须跪于皓氅(即为一块有十几丈或几十丈长的未动过剪子的白布)下面,跪行着紧随于棺材后。出村稍一段路程,戴皓者女性停止哭声便转身回去,捎捡一两根柴棒儿带回家。到山里坟地处,便开始下葬。下葬前由阴阳入墓坑内安镇、谢土,然后让棺材入墓。入墓时不能随便让棺材撞墙。墓坑里面一切就序后,其他人拿起不递手的工具刨土填墓坑。此时,由孝子头顶麻袋于墓坑里依次往实踩。待将墓坑填至与地齐平时,阴阳便开始招魂。招魂后,再往高堆坟墓成锥体形为止。之后,由阴阳向坟堆上撒五谷,孝子于坟堆上栽几钵柴蒿。接着,阴阳又要安谢此地土神。一切就序之后,如来时或前一晚上烧纸的程序一样进行最后一次烧纸。此时响手们吹奏《拜场》,意为拜别。葬后,回山开席,吹奏随便,席尽事终。(文章来源: http://wenku.baidu.com/view/856228d73186bceb19e8bbac.html

 


上一条:陕北丧葬习俗述略
下一条:略论绥德地区丧葬礼俗
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办 联系电话:0911-2257618 邮编:716000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Netscape6.0、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 网站正在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