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历史 - 文史纵横 - 说“土豪”——兼谈麟州杨氏族属问题
说“土豪”——兼谈麟州杨氏族属问题

文史纵横     加入时间:2012/4/11     《陕北春秋》2011第1期

      称杨家将之祖杨信为“土豪”的,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1《北周纪》云:“广顺二年十二月。初,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信卒,子重训嗣。”宋人奏疏中也多有“土豪”的称呼。但今人由于对于“土豪”一词的理解颇有歧义。或曰“即拥有地方军政实权的军阀。”(见顾全芳《对《杨家城和杨家将》的商榷与补充》,《延安大学学报》1983第3期,又收录于蔡向升、杜雪梅主编《杨家将研究—历史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7页);或曰“土豪就是土著的地主豪强”。(李裕民《杨家将史事新考》,原载《宋史新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又收录于蔡向升、杜雪梅主编《杨家将研究—历史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愚以为,当时宋人笔下的“土豪”,是对唐末五代以来陕北缘边地区党项诸族联合体部落首领的一种称泛。对于“土豪”这一称呼的理解,关乎杨家将先祖的族属、家世以及陕北民族融合的历史,有必要一辩。

1、“土豪”辨析             
何谓土豪?土者,土著。《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曰:“言著土地而有常居,不遂畜牧移徙也。”即言古代游牧民族定居某地后,不再迁徙的称为土著。后世才指世居本地的人。豪者,有才能、有威望、有权势之人,如豪杰、豪强、豪门大族。所以,新版《辞海》“土豪”条引清代郝懿行云:“然则古之土豪,乡贵之隆号;今之土豪,里庶之醜称。”“土豪”一词,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语义已发生很大变化,今人往往把它与劣绅连用,带有强烈的贬斥色彩。用现代语境中的“土豪”之义,去理解古代语境中的“土豪”,有失偏颇。
那么,宋代语境中的“土豪”到底指什么人呢?
我们先看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鄜延环庆副都部署刘平上奏朝廷的《攻守疏》里的一段话:“五代之末,中国多事,唯制西戎为得之。中国未尝遣一骑一卒远屯塞上,但任土豪为众所服者,封以州邑,征赋所入足以赡兵养士,由是无边鄙之虞……招集土豪,縻之以职,自防御使以下,刺史以上第封之,给以衣禄金帛。又以土人补将校,使勇者贪于禄,富者安于家,不期月而人心自定。”《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5“宝元二年十二月条”也记录了刘平奏疏中的这段话时进行了润色,语句稍有不同。这里的“土豪”,实际就是世居边境地方(即塞上)的、有威望、有势力(即“为众所服者”)的蕃族酋长。
我们再看欧阳修对于“土豪”的解释。“况所谓土豪者,乃其材勇独出一方,威名既著,敌所畏服,又能谙敌情伪,凡于战守,不至乖谋。”意思是说,这里的所谓土豪,是精于骑射,骁勇善战的地方豪强,他们既有威望,让敌人畏惧慑服,又熟悉敌方情况变化,不管是战是守,不至于失算。此语见于欧阳修《论麟州事宜札子》。欧阳修所说的“土豪”,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乃其材勇独出一方,威名既著,敌所畏服,又能谙敌情伪,凡于战守,不至乖谋。”以陕北当时的情势分析,具备这些条件的,无疑也是世居当地的蕃族酋长。他们的优势是“若委以一州,则其当自视州如家,系己休戚,其战自勇,其守自坚。又其既是土夫,与其风俗情接,人赖其勇,亦喜附之,则蕃汉之民可使渐自招集,是外能捍贼而战守,内可辑民以实边,无所不便。”所以,他极力推荐时任建宁寨守将的土豪王建担当麟州军政重任。(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9庆历四年五月丁丑条,《欧阳文忠公文集·河东奉使奏章》卷上)
以上刘平的奏疏写于宝元二年(1039),欧阳修的札子写于庆历四年(1044),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编撰于治平三年至元丰七年(1066—1084)。既然刘平、欧阳修笔下所言的“土豪”指蕃族酋长,那么二三十年后司马光依然以“土豪”称麟州杨信,很有可能是沿袭了刘平、欧阳修的说法,其语意是一致的。换句话说,“麟州土豪杨信” 亦是世居边境地方的、有威望、有势力的蕃族酋长。
关于这一点,还可以找到更多的佐证材料。
北宋时期,保安军小胡卧浪族的胡公一族,是一个有名的家族,不但《宋史·党项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地方志等文献有载,最近还发现《先合人之墓碣》、《胡继谔神道碑》等一批胡氏家族石刻文献。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可知自李继迁叛宋自立至北宋灭亡前的一个多世纪里,朗阿(赐名忠顺)—胡怀节(朗阿长子)—胡继谔(胡怀节之子)—胡子常(胡继谔之子或侄子)—胡族第十四指挥胡某,祖孙五六代世袭本族酋长、军主,世代任本族指挥使、巡检等职,世代为朝廷守卫保安军一线边防。《宋史》卷四九一《党项传》:“大中祥符元年,鄜延鈐辖言,小湖卧浪族军主最处近塞,往时出师皆名为先锋,甚著诚节,诏补侍禁”,但文中军主姓名不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二月丁酉条下记载“补延州小胡族朗阿为侍禁,赐名忠顺。”可知胡怀节之父本名朗阿,被朝廷赐名忠顺。这是胡氏一族有据可考的第一代祖先,也可能是他们建功立业的开始。但未言及姓氏,可能他们当时还未取胡氏为姓。从其子怀节开始,才以胡为姓。胡朗阿受封的第二年,即战死于对党项的战事中,朝廷敕赠礼物,并追赠下班殿侍之职。大中祥符三年(1010),边境战事又起,胡怀节被授予三班奉职。四年,改授右班殿值,承袭其父之职,屡建战功,故《宋史·党项传》又载:天禧元年五月“小湖族都虞侯喏嵬、巡检胡怀节等击贼有功,并进秩。”尽管他们已是朝廷任命的蕃兵军官,但职务变迁时,继任者仍须在诸族酋长中选择。《续资治通鉴长编》庆历元年七月乙丑条:“诏鄜延路部送保安军小胡等族巡检、内殿承制、閤门袛侯胡继谔赴京,仍令部署司择诸族酋长才勇者代继谔。”《先合人之墓碣》、《胡继谔神道碑》也印证了上述文献的记载。另外,距胡氏家族墓地十数公里的何家坬石窟门楣上有“惟南瞻部州大宋国保安军德靖寨管下胡族等十四指挥修造石宫佛堂一所,大佛五尊,小佛一千尊、十六罗汉。皇帝万岁。皇业千秋。”“自元祐八年(1093)六月二十一日下手,至绍圣二年(1095)正月二十了毕。”“本族巡检胡”的题记。城台石窟“正将李公重修石空寺记”碑中也有“忠勇校尉”“世袭五部诸族巡检胡”字样。城台石窟开凿于嘉佑二年(1057),何家坬石窟开凿于元祐八年至绍圣元年(1093—1095),两处题名的巡检胡公名字不载,世系也不明,但依其酋长、官职世袭的惯例,他们当是胡怀节、胡继谔后裔无疑。《宋史·兵志五》载:保安军德静寨所辖“小胡等十九族兵六千九百五十六人,马七百二十五。”北宋时期这支蕃兵的统领几乎为胡怀节、胡继谔家族所世袭。
给内迁到边境地区有才能、有威望、有势力的蕃族首领(酋长)委以官职,对其部落进行羁縻统治,也是唐宋王朝管理边境少数民族的一贯做法。《旧唐书·地理志七(下)》:“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并突厥,西北诸番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纵观陕北众多党项部落首领、土豪,即使后来大至贵为王侯、封疆大吏的拓跋氏,小至番兵军主、诸族巡检的保安军胡氏,莫不如此。榆林出土《拓拔守寂墓志》(见康兰英等编《榆林碑石》,三秦出版社,2003年10月)载:夏州拓拔氏之高祖拓拔立伽“拜大将军、兼十八州部落使,徙居圁阴之地,则今之静边府也”。此后,曾祖罗胄、祖父后那,均世袭十八州部落使、静边州(羁縻州)都督。拓拔后那之子思泰还被加封为西平郡公,其官职、爵位为后代所世袭,大酋长的地位也得到朝廷一再认可。《册府元龟》卷97收录了一篇朝廷褒奖死于讨伐“六胡州之乱”的拓拔思泰的制文:“(开元)九年六月丁酉制曰:……党项大酋长、故右监门卫将军、员外置同正员、使持节达、洫一十二州诸军事、兼静边州都督、仍充防御部落使拓拔思泰。倾者,戎丑违命,爰从讨袭,亲躬矢石,奋其忠勇。方申剪馘之勋,俄轸丧元之痛。……宜崇宠章,俾慰泉壤,可增特进,兼左金吾卫大将军,赐物五百段,米粟五百石,仍以其子守寂袭其官爵”。直至拓拔立伽第九代玄孙拓拔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之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以后,世代盘踞夏州。建立西夏的元昊便是拓跋氏的嫡系后裔。(详见拙作《榆林发现的几方党项墓志研读》,收入《陕北古事钩沉》,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158页)南宋抗金名将清涧人李显忠“世袭苏尾九族巡检”(《宋史·李显忠传》),刘光世“其先党项熟户”、部落大酋长(《延绥镇志·官师志·名宦》)。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至于麟州杨氏,杨信之前世系无考,族属、家世更是迷茫。但在陕北边境地区番汉杂居的历史环境下,以其“土豪”的出身推测,当与上述党项名人一样,其先祖也应是部落首领(酋长),只是部落族群规模不大,默默无闻罢了。
2、从部落酋长、地方土豪到军事豪强
那么,在五代之末,麟州杨氏家族是怎么从部落酋长、地方土豪一跃而成雄踞一方的军事豪强?
尽管“五代之末,中国多事,唯制西戎为得之。中国未尝遣一骑一卒远屯塞上,但任土豪为众所服者,封以州邑……”,但文献中查不到杨信以前“封以州邑”的记载。相反,在麟州“封以州邑”的却是府州的折嗣伦和河东的刘崇。据《旧五代史·折从阮传》和《刺史折嗣伦碑》载,折从阮之父折嗣伦大约在唐末五代之初的公元905年前后曾任麟州刺史。(戴应新《折氏家族史略》,三秦出版社,1989年3月版)又过了30多年,北汉世祖刘崇也曾为麟州刺史。聂崇岐先生考证认为,刘崇任麟州刺史约在后晋天福七八年(942—943)间,杨业从事刘崇大约也在此期间。(《麟州杨氏遗闻六记》,原载《史学年报》第三卷第一期,后收入中华书局版《宋史丛考》)由此可见,唐末至后周初,麟州杨氏充其量不过是有才能、有威望、有势力的部落酋长、地方土豪而已。
五代乱世时,麟州偏居一隅,番汉杂居。后晋石敬瑭(936—947在位)是契丹扶持的“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以报援立之恩,但契丹仍然进扰河东、河西,边境百姓纷纷起来“自备器械,各随其乡,团结为社,以自保卫。”(《资治通鉴》卷284胡三省注)在这样的形势下,麟州土豪杨信以他们在当地的威望和实力组织番汉百姓抵抗契丹辽兵侵扰,成为一股强大的地方武装势力。“继而契丹欲尽徙河西之民以实辽东,人心大扰,从阮因保险拒之”(《旧五代史·折从阮传》)杨、折两家在共同抗辽的斗争中结下深厚情谊。后晋天福七八年(942—943)间,刘崇任麟州刺史时,对于地方实力派也不敢小视,土豪杨信始与刘崇交往,并送长子杨崇贵(杨业)从事刘崇,从此杨家也与后来的北汉政权结下不解之缘。开运四年(947),契丹灭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乘机联合府州折从阮、麟州杨信、夏州李彝殷等地方势力,自立为帝,史称后汉。可能在此期间,杨信才以其势力和与刘崇的特殊关系自为麟州刺史,完成了从“土豪”到军事豪强的转变,成为陕北四大军事豪强集团(夏州拓跋李氏、府州折氏、延州高氏、麟州杨氏)之一。乾祐四年(951)后汉邺都留守郭威夺取政权,在开封建立后周,刘知远之弟刘崇也在太原自立为帝,史称北汉。后周太祖广顺元年(951)麟州被契丹所攻,杨信不得已向后周纳降,并向邻近的归附北周的夏州拓跋李氏、府州折氏求援。不久,杨信去世,因长子杨业(重贵)事北汉,次子重勋得以继任麟州刺史,事宋以后为建宁军留后,后调任宿州刺史、保静军节度使,其子光扆为麟州兵马都监。所以,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琪)墓志铭》才有“而杨氏世以武力雄其一方”之句。
3、麟州杨氏出于党项说
为了说明麟州杨氏出于党项,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党项内迁陕北的历史。
隋唐之际,由于吐蕃的侵袭挤压,居住于甘、青一代的党项、吐谷浑以及一部分西域杂胡被迫内迁,在唐高宗仪凤至永隆(676—680)前后,陆续定居于陕北的银州(今横山)、夏州(今靖边)及周边的灵州(今宁夏灵武、吴忠地区)、庆州(今甘肃庆阳地区)、胜州(今内蒙鄂尔多斯境内和神府地区)。武则天圣历年间(698—699),灵、胜二州的党项曾勾结突厥侵犯唐朝西北边境“圣历初,灵、胜二州党项诱北胡寇边”(《新唐书·陆庆余传》)。麟州的设置,也与安置党项有关。唐开元九年(721),以康待宾为首的西域胡人联合部分党项人发动了“六胡州之乱”。“时叛胡与党项连结,攻银城、连谷以据粮仓。(张)说统马步万人出合河关掩击,大破之,追至骆驼堰,胡及党项自相杀。阻夜,胡乃遁入铁建山,余党溃散。(张)说召集党项,复其居业。……因奏置麟州,以安置党项余烬。”(《旧唐书·张说传》)在平定这次动乱后唐帅张说招纳党项流亡“复其居业”,奏请割胜州的银城(今神木县解家堡黄石头村一带)、连谷(今神木县店塔镇黄羊城村一带)两县之地置麟州“安置党项余烬”。麟州既为安置叛降的党项羌众而建置,其地又是他们暴动之前的“居业”,所以麟州境内的居民主要为党项人无疑。五代时,党项族日益繁衍,分布益广。他们“部有大姓而无君长,不相统一,散处鄜宁、邠延、灵武、河西,东至麟府之间”(《新五代史·党项传》)。《宋史·党项传》亦记“今灵、夏、绥、麟、府、环、庆、丰(治今府谷西北)、镇戎(治今甘肃临泽)、天德(治今内蒙古乌梁素海东岸)、振武军(治今内蒙古托克托南)并其族帐。”据周伟洲先生研究,五代至宋代,单是麟、府二州的党项部落或大姓就有:泥也六族、折家族、薄备家族、直荡族及内属羌部十六府、十二府、外浪族、女乜族、苕乜族、兀泥族、诸女女五族、没儿族、路乜族、细乜族、路才族、细母族、三族砦羌、言泥族、杜庆族等。(详见《早期党项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267页)他们的内迁基本是以姓氏、部落为单位,定居以后数百年间直至宋代,仍然保持着这种部落制的社会形态,部落首领的地位基本是世袭的。夏州拓拔氏、府州折氏的世代首领在未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豪强以前,概莫例外。即使一些小的部落,如保安的党项小胡卧浪族部落、麟州杨氏部落的首领也是如此。
杨姓确实是中原大姓,尤其以弘农杨震一族最为有名,也往往为后世所攀祖附会。杨氏虽然世居麟州,但杨信以前的家世渊源已不可知,只是仅从其姓氏隐隐约约推测与汉族有点联系,然而迄今为止并没有发现杨信之前有关麟州杨氏来历的确切资料,欧阳修与杨氏第四代杨畋私交甚厚,他约在皇祐四年(1052)为杨畋之父杨琪所作墓志铭及其他记述麟州杨氏早期历史的文献中也未提及。但几十年后,欧阳修在为杨畋妹妹杨氏所撰的《墓志铭》却说:“新秦之杨,源出弘农”,显然有为墓志主人攀附高门显姓之嫌疑,这正是唐宋以后文人为他人作墓志铭时较为普遍的做法。其实杨姓不光是汉族大姓,羌胡中也有不少姓杨者,历史上有名的如建立仇池国的氐族杨氏。《宋书》卷98:“略阳清水氐杨氏,自秦汉以来,世居陇右为豪族”。自汉末建安中,其大酋长杨驹据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号称百倾氐王,其后历魏晋南北朝,至西魏末年为宇文泰所灭,先后传十六代,世系清楚。唐代蛮族中有杨姓,世为酋长,也自认为是。隋唐以后,又有北方少数民族被赐为杨姓,如隋代的杨义臣,本姓尉迟,系突厥化的鲜卑人,后晋的杨光远本为沙陀人。(详见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中华书局2007年第二版,第368—372页)《宋史·党项传》还有“杨家族”,汤开建先生认为:杨信为麟州“土豪”,则杨氏当为世居麟州土著,而麟州居民主要是党项部族。因此《宋史·党项传》中的杨家族当指麟州杨家。(详见《五代辽宋时期党项部落的分布》,载《西北民族研究》1993第1期)西夏史家史金波也认为,宋仁宗以后,在以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所辖区内,尚保存有多个汉族姓氏,且多是上层统治者,其中包括杨姓。根据陕北特殊的历史与地理环境和古代民族的迁徙融合情况,在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麟州杨氏的来历、世系以前,我们宁可相信他们的族源出于党项杨家族。定居麟州后,在汉文化的长期熏陶下,也像保安军的小胡卧浪族取胡为姓一样,也单取族名中的杨作为姓氏,再后来逐渐融入汉族大家庭之中。(作者:段双印)
 
上一条:试述陕北历史文化的民俗多元性
下一条:延安宝塔区方言新老派语音差异分析(节选)
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办 联系电话:0911-2257618 邮编:716000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Netscape6.0、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 网站正在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