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历史 - 文物考古 - 陕北保存最完好的窨子建筑
陕北保存最完好的窨子建筑

文物考古     加入时间:2012/4/11 15:40:37     《陕北春秋》2011第1期

        陕北,地处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的过渡地带,成为中原王朝的额领,也是少数民族的脚垫。历史上,从秦至清,烽火连天,兵燮不断,战争几乎是一种生活的常态。陕北自然条件较差,天灾也是无朝不有,以明代最烈,以至于达到人相食的惨烈境地。兵灾、天灾肆虐下陕北又产生了另一个灾难,那就是匪患。匪患是祸害陕北人民最多最重的灾祸。陕北地处荒僻,朝廷鞭长莫及,战争十分频繁,疆界时常变化,主宰不时易主,这就是产生匪患的主要原因。

对于陕北百姓,天灾好防,匪患难御。天灾的防御只要丰年常怀灾年之心,时常储备,便可安度饥馑。人祸之中,兵灾战争倒也可以预知,战争往往在摩擦之中爆发。唯独匪患使人防不胜防,匪徒时常就在身边,亦匪亦民,难于识别。如果说战争是洪水,可以预知,匪患就是猛兽,无法侦防。最好的办法就是修建窨子。
我们先看窨子是什么。窨读yìn,本意是“地室也”(《说文》)。徐锴曰:“今旧京谓地窖臧酒为窨”;窨井(为便于检查、疏通地下管线而设置的井状构筑物);藏在地窨里。可见,窨字的意思是隐蔽的山洞。陕北人所说的窨子,就是修在悬崖上的窑洞群,有藏身、储物、生活、防御等设施,用作逃匪避祸。
陕北的窨子,为取水方便,一般建在河岸边的山崖上,河流的环绕恰好成为天然的护城河。窨子开凿的在悬崖上,悬崖高二三十米或五六十米高。从下到上,有仅容一人上下的暗道,暗道上有脚窝台阶,甚至有辘轳协助升降。山崖上有一组窑洞群,可以提供数十人或数百人居住生活。一般土匪,只有冷兵器和少量的火器,根本无法攻上窨子。不出五六天土匪自然退去,百姓性命得以保护。窨子凿建于形胜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为保守性的防御建筑,并不担任进攻功能。陕北的窨子几乎各县都有,数目不下五六十个,而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要数志丹县杏河镇境内的祖师山窨子。
位于延安市志丹县境内杏河流域的祖师山上的窨子,是迄今陕北发现的最大窨子。杏河由西向东流去,祖师山突兀矗立在杏河南边,隔河相对是宋狄青所筑的园林古城遗址,西北面对是秦朝始皇帝行宫遗址,沿杏河顺川而下,百姓称为烂岢川,据传是吕布的出生地。据说这道川,出土过大量的文物,可见这道川在历史上是一个不平常的地方。
祖师山窨子修建于哪个朝代无从稽考,宋代这里是军事重地,这里恰好处在延州和保安军的中心枢纽地位,是护卫延州和保安军的军事要地,所以才派鼎鼎大名的狄青戍守。明代这里是防止套寇(北元蒙人)的战略要地。清朝,捻军转战陕北、同光年间的回族起义都曾在此激战厮杀。陕北闹红,刘志丹曾经在这里长期战斗。从窨子崩塌毁坏的程度研判,应该开凿于明清之前,但是从窨子中生活的痕迹判断,开凿时代好像并不久远。我们初步认定,应该是前朝开掘在祖师山上,躲避套寇、回乱、捻军、甚至是闹红等等,沿用时间较长的石山窨子。
窨子由六十个岩洞组成,错落绵延一里有余,点点斑斑的分布在祖师山二十多米高的红色砂岩上。延安市修建王尧水库,淤泥经年累积,湮没了大约有一二十米的山崖,把个高耸的祖师山埋没了一小半。山崖上的窨子,失去了往昔险峻,只留下安详的洞眼,俯瞰着淤积的一马平川。
站在窨子里,视线非常开阔。极目远望,杏川尽收眼底,且可直接观察园林城的一举一动。仰望窨寨,遥想当年,杏河水远比今日要大要急,河谷远比今日要深要险。要想上窨子,先要过河;要想过河,先得放下吊桥。来人经过盘查,引至通道,攀岩而上,方可至窨子。悬崖守军虎视眈眈,弓弩在手,石在旁,厉声喝斥,来者不被这险要山势地形吓个半死,也被这赫赫兵丁唬得魂飞魄散。杏河涛声,兵丁叱咤,兵刃撞击,不绝于耳,来人惊魂未定,战战兢兢,进入洞穴。洞穴机关,远非他一个外人能够看透,外来者一定被一种恐惧神秘的气氛所窒息。
带着神秘恐惧的心态,我们攀岩而上,亲自踏勘这个窨子洞群,今天的洞内仍是另一番世界。
从功能上讲,山洞各有各的用途。有用作厨房的山洞,二十来米见方,洞内明显有长期烟熏的痕迹,有排烟的烟道,有盘锅灶的地方,这大概是厨房兼餐厅。仅有一个灶台的痕迹,使我们明白了陕北人饮食习惯,陕北人多吃大烩菜,因为人多锅少,只好炖煮烹饪。有用作卧室的山洞,山洞就是在红砂石上凿出的,四方四正,二十多平米,最显著的地方就是盘一盘陕北人现在还在使用的大炕,火炕上的烟道清晰可见,墙上灯窝呈三角形,有明显的烟熏痕迹。有的山洞用作议事厅,屋内没有任何烟熏的痕迹,也没有其他设施。有些用做库房,洞穴稍小,并且比常人个子都低,人进去后会碰到头顶。有些用作马厩,马厩是套间,就从整体的山石上凿有马槽,马槽上边有架木板的浅槽,很可能马具就在这上边存放,从二十多平方米面积和两个两米长的马槽来看,大约可以养4-6匹马。
洞穴结构很特别,有的是两个洞子并联,有点像今天的套房,只是连接的过洞很小,只能一人团身出入;有的是上下两层或三层,有点像今天的复式结构的楼房,上下都用过洞连接。有些洞子之间留有可以取递东西和传话的通道,可以递送衣物、食物等小件东西。
原来洞子都有门窗,有安过门的痕迹。洞子上都有望孔和射击孔,从望孔看去,视野极佳,防御效果肯定不错。
窨子各洞的来往用栈道,山崖上有序遍布孔穴,就是修建过栈道的痕迹。我们还在西侧山角发现有一道隐蔽的小路,一串脚窝直通山崖,这大概就是,万一窨子失守,情急之中,可就此逃往后山。
我们认为祖师山的六十余个窨子,可容纳150人到300人居住避乱,从库房的规模看,可以让这些人在窨子上生活一月有余。据说大户人家平时收获的粮油,就让家仆存于窨子,窨子常备家庭日用生活器具,也常备防守武器,比如檑木、滚石、石灰、砍刀、梭镖等等。一旦土匪来临,全家大小,家丁保镖,一起躲进窨子。
窨子的上下交通仍是我们现在无法破解的谜,男女老幼成百人,如何快速躲进窨子,单靠仅容一人的通天石洞,输送太慢:靠软梯上下,老弱病残又无法攀附。最使人不能理解的是,马匹如何进入窨子。窨子中的粮食如何加工,石磨碾子哪去了?燃料柴火如何解决?窨子之美,不仅在雄奇险峻,而在于它的难解之谜。
志丹县祖师山的窨子值得研究开发。研究它的历史价值,研究它的文化价值,研究它的军事功能。开发它的旅游价值,开展探险旅游、军事体验旅游、陕北民居建筑考察旅游。据说许多志丹人都不知道有如此雄奇险要的地方,志丹人现在醉心于开发黑金石油矿产,却忘了开发文化富矿——陕北最大的窨子。我们今天的考察,就是为了唤起志丹人民高度重视。
 
作者简介:张小兵男,1962年2月生,陕西省宜川县人。汉族。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1984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并获史学学士学位,同年分配到延安大学任教,从事历史教学工作。1990年赴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进修深造,学习世界史。1998年赴南京大学历史系作访问学者,研究欧美史。现为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2008)、教授(2006),硕士生导师(2005)、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带头人(2009)、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09)。主要社会兼职有:韩国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陕西省历史学会理事、延安市城市旅游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中外关系、陕北历史文化研究。
杜林渊,男,1970年10月出生,陕西省吴起县人。汉族。中共党员。1996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3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历史学硕士(考古与博物馆学)学位。先后参加吴堡后寨子峁、石泉马岭坝、秦直道等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现为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2007)、副院长(2008)、硕士生导师(2009)、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2009)。学术兼职为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考古学、先秦秦汉史。
 
 
上一条:北宋保安军胡公家族遗迹综合考察
下一条:在汉画像石上读陕北
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办 联系电话:0911-2257618 邮编:716000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Netscape6.0、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 网站正在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