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后,1947 年初,蒋介石又发动了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其中,进攻陕甘宁解放区的国民党部队约 26 万人,分别从南、西、北三面进攻。而胡宗南部整编第一军军长董钊,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率领的十五个旅约十四万人,分两路直接进攻延安。面对严峻的形势,党中央作出了主动撤离延安的决定。1947 年 3 月 18 日,毛泽东离开延安城,从此开始了长达一年零五天的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率领中央前委两次遇险,最终都化险为夷,既展现了高超的战略战术,也体现了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牺牲精神,对陕北人民的自信和独特的陕北情怀以及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一、小河遇险
毛泽东和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后,采取“蘑菇”战术,或东或西,机动灵活,西北野战军在一个半月内接连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战役的胜利,三战三捷,歼敌 1. 4 万余人。为了进一步鼓舞边区军民彻底粉碎国民党进攻边区的力量和信心,诱敌深入,14 日,西北野战军在安塞县的真武洞举行祝捷大会,周恩来在讲话中郑重宣布,“毛主席和党中央一直在陕北,与边区军民并肩战斗”。得知毛泽东还在陕北,蒋介石命令胡宗南不惜一切代价,活捉毛泽东。刘庆曾报告说:“据美国电台测向仪小组在延安侦测,安塞之北王家湾一带电台密集,发报频繁,断定是中共首脑机关所 在地。” 为此,胡宗南立即组织人马直扑王家湾。6月 8 日,国民党军刘戡和董钊从西面和南面向王家湾扑来,速度很快,进到了镰刀湾一带,中午就到达离王家湾 10 公里的平桥地区,先头部队离王家湾只隔一个山头。当时,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主力远在陇东,无法及时赶来救援。毛泽东率领的中央警备团只有4 个半连,才 200 多人。这是中共中央首脑机关撤离延安以来,第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情况万分危急,敌人的枪炮声清晰可辨,必须马上转移。但是,究竟向哪里转移? 毛泽东要向西走,任弼时要向东走,说万不得已还可以过黄河避险,为此,前委发生了激烈争执。后来,周恩来提议队伍先向北走一段,再向西北走。毛泽东安排警卫处长汪东兴带领一个加强排阻击敌人,其余人员马上转移。8 日晚,在王家湾向导白生才的引导下,毛泽东和中央前委离开王家湾,上山往北向小河方向走。毛泽东在泥泞的山间羊肠小道中冒雨行军,全身都被淋透,鞋子也湿了。风雨中艰难地行军了一夜,终于于 9 日早晨到达小河村。刚准备在这里做饭、架电台,结果敌人又扑过来,离天赐湾只有三十里、二十里、十里、五里。原来,刘戡在东边埋伏,设下了陷阱,没有等到毛泽东,在王家湾又扑了个空,不甘心失败,刘戡就掉头向西追击而来,满山遍野都是敌人。还没有休息的毛泽东又带领九支队继续向西转移。这时候,雨越下越大,山洪暴发,毛泽东镇定地指挥架桥,队伍渡河后上山。上山后,大吃一惊,发现敌人在对面山上宿营,架起了一堆堆篝火,到处都是白花花的帐篷,敌人走来走去,连说话声都清晰可辨,距离只有 300 米左右,有的人紧张的出了一身冷汗。任弼时下令:“向山上极速前进,要肃静行军,不准打手电,不准喧哗,也不准抽烟!”双方相隔只有几里路,几乎相遇,最后擦肩而过。部队继续向天赐湾转移。由于天黑路滑,加之紧张,向导曹九林迷路了,找不到山上原来的小庙,带领队伍往南走,越来越靠近敌人,甚至已经能够看见敌人打的火把。手枪连连长高富有怀疑向导是敌人的探子,还发生了误会。休息了一会,终于找到了小庙和道路,队伍于 10 日早晨到达天赐湾。期间,为了安全,周恩来下令,电台一律静默,并主动切断与各野战军、中央工委、后委的无线电联系,拒绝西北野战军前来营救。尾追的敌人以为中央纵队去了陇东,在天赐湾南边的大沟里转了个弯,马不停蹄地向保安方向追去。毛泽东站在天赐湾,遥望刘戡笑谈:“我们现在的位置,正好处于胡宗南和马鸿逵防线的结合本部。胡马勾心斗角,矛盾很深,各人都想保存实力,削弱对方,所以他们谁也不想来,让我们钻了空子。”因为天赐湾条件不好,16 日,九支队重返小河村。这样,在没有任何援兵并与外界切断一切联系的情况下,毛泽东率领九支队与刘戡的 4 个半旅周旋了整整 7 天后,成功地甩掉了敌人,转危为安。
二、佳芦河遇险
为了调动胡宗南的部队北上,策应陈赓兵团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实施“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彭德怀打响了榆林战役。与此同时,在小河住了 45 天后,8 月 1 日,毛泽东率领九支队在大白天沿着大理河向东转移,靠近西北野战军总部。14 日晚,九支队通过无定河大桥,进入了黄河与无定河之间的南北长约三四十公里、东西宽约五六十公里的狭小区域。当时,刘戡的8 个旅一直在尾追毛泽东,妄图把中共中央和解放军主力挤压在无定河和黄河之间的狭小空间里,一举歼灭,每天都差一天的路程,形势非常紧急。毛泽东就是要用他的 700 多人,吸引数万敌人,为西北野战军的军事行动创造条件,由此也使毛泽东和九支队陷于敌人的包围之中。18 日,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纵队离开佳县的白龙庙到杨家园。然而,就在渡过佳县的佳芦河(黄河的支流)时,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无法徒涉,用当地老百姓的门板架桥也不起作用,有部分战士尝试徒涉,但刚到水中还没有站稳,就被洪水冲倒了。追兵步步逼近,危机再起。怎么办? 陆定一试图给彭德怀发电报,汇报当时的情况,被毛泽东严厉阻止。任弼时建议过黄河避险,与毛泽东再次发生争执。前有洪水,后有追兵,刘戡的部队只有 15 公里了。洪水太大,一时也难以架桥,而追兵又将至,毛泽东当即决定改变行军路线,在佳芦河西岸向西行进。河的两岸,山高坡陡,地形险要,雨后又是泥泞和水沟,队伍只能沿着盘山小路上山,向梁家岔进军。而要到梁家岔,就必须要过佳芦河的支流五女河,这里水流更急。浮桥架通后,队伍沿着河的北岸继续向西,这时又是暴雨如注。队伍到宿营地又要再次渡过五女河,而洪水即将到来。好不容易把浮桥架好,毛泽东骑的小青马又因为害怕而站在桥上犹豫不前。就在毛泽东刚刚过河上岸,上游五六尺高的洪峰就咆哮而来,桥瞬间被冲垮。这样,经过连续 19 天的急行军,队伍终于到达了靠近野战军总部的梁家岔,“我们明二十日在梁家岔休息不动” 暂时摆脱了危机,但毛泽东和九支队依然处于国民党十几万重兵的包围之中。8 月20 日,西北野战军主力在侧水侧兵之下取得了沙家店战役的伟大胜利,彻底扭转了陕北的战局,成为西北野战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转折点,毛泽东再次化险为夷。8 月 23 日,毛泽东向指战员们祝贺胜利后又在彭德怀陪同下,视察了战场。视察后毛泽东说:“沙家店这一仗确实打得好对西北战局有决定意义,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用我们湖南话来说,陕北战争已经‘过坳’了。”
三、毛泽东两次遇险所体现的伟大品格
在转战陕北一年零五天的时间里,毛泽东历经两次遇险,体现了毛泽东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格。
(一)伟大的牺牲精神
毛泽东一生虽多次遇险,但转战陕北期间的两次尤为惊险。转战陕北这一年是最艰辛的一年,对于已经处于稳定大后方十几年的毛泽东及中央机关来说,作出转战陕北这一艰难的抉择需要很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毛泽东最后一个撤离延安,而第二天胡宗南的部队就占领了延安。当时,国民党军队与西北野战军的比例是十比一,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是全国几个战场中最大的。而跟随毛泽东的人员一开始只有四百人左右,后来增加了也只有八九百人左右,装备都很差。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毛泽东没有退缩,依然用自己的智慧和敌人周旋。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肩上的责任重大,本应渡过黄河去相对安全的解放区来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然而他却选择了最困难的陕北。他考虑到了陕北战场的危险,作好了应付各种突发事变的准备,所以在枣林则沟会议上将中央主要机构一分为三,中央后方委员会和中央工作委员会东渡黄河,前往晋绥、晋察冀解放区开展工作,而自己亲率中央前敌委员会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以身涉险,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在陕北与敌作战,和敌人最近的时候只隔一条沟,连敌人的脚步声都可以清晰地听到。在转战陕北中,为了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为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局,为了减轻其他解放战场的压力,毛泽东不仅拒绝了其他主力部队的支援,他还以自己和九支队为诱饵,以五十三岁的高龄率领中央前委与国民党部队转战于陕北的山山沟沟之中,多次陷入险地,毛泽东这种一贯的牺牲精神正是源于他坚定的革命理想和顽强的革命意志。就是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中,毛泽东进行了长达一年零五天的转战陕北,以他伟大的牺牲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增强了陕甘宁边区乃至全国军队的战斗力,坚定了必胜信念,也给全党增添了力量,点燃了党和人民的斗志,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独特的陕北情怀
1946 年 8 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作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的论断,然而面对十倍于我的敌人,毛泽东不得不放弃延安。1947 年 3 月 14 日,在转战陕北前,毛泽东为大家讲述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暂时放弃延安,就是把包袱让敌人背上,使自己打起仗来更主动,更灵活,这样就能大量消灭敌人,到一定的时机,再举行反攻,延安就会重新回到我们的手里。”正如 1949 年美国政府发表《白皮书》所指出的,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经宣扬为一个伟大的胜利,实则是一个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事实上,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的十三年,已经同边区人民建立了深厚情谊,对陕北这块土地有着独特的感情。从“雷公怎么不打死毛泽东”到“人民救星”,从对共产党放弃延安不如“喂条狗”的误解到真武洞祝捷大会上得知毛主席还在陕北时的激动心情,陕甘宁边区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大后方,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正因为如此,毛泽东作出了离开延安而不离开陕北的承诺,下定了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的决心。毛泽东认为,“我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必须继续留在陕甘宁边区。此区地形险要,群众条件好,回旋余地大,安全方面完全有保障。中央率数百人在陕北不动,这里人民、地势均好,甚为安全”。毛泽东还说,长征后,我们党像小孩生了一场大病,是陕北的小米、延河的水滋养我们恢复了元气。在人民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怎么能离开他们。陕北人民用小米养育了我们十几年,要是敌人一进攻延安我们就走了,陕北人民会寒心的,那样做也对不起陕北人民。在整个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和九支队的吃住都在老百姓家,对老百姓十分信任。陕北人民主动为部队做向导、放哨,积极参军,运粮运伤员,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特别是青化砭战役期间,部队在山上埋伏了三天三夜,硬是没有走漏一点消息;在沙家店战役期间,部队严重缺粮,当地老百姓不惜宰杀他们赖以生存的羊和驴。为此,毛泽东给佳县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在转战中,当得知让老百姓与九支队转移线路相反时,毛泽东大发雷霆,严厉地批评了地方同志。然而,胡宗南进攻延安,把延安变成了战火纷飞的地方,怎能不令人愤慨? 共产党人不能失信于人民! 在历史转折关头,党中央要为人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毛泽东做到了,两次遇险,特别是在佳县被敌人逼到黄河岸边,他依然决定不过黄河。当时正是沙家店战役的关键时期,毛泽东对周恩来说,这一仗很关键,打赢了,中央机关就安全了,解放战争也会进入新序幕,要是打不赢,我们就进沙漠。毛泽东的这一坚定信念,体现了他对陕北人民的深厚情感,是人民情怀在陕北的体现。1948 年 3 月 23 日,毛泽东在黄河边回望,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4月 22 日,在撤出一年一个月零三天后,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
(三)艰苦的优秀品格
出生于农村的毛泽东,从小养成了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锤炼,这种品格愈加显著。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转战 12 个县,宿营 37 个村镇。他与部队同吃同住,既要考虑陕北战场问题,还要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殚精竭虑,条件十分艰苦。特别是两次遇险期间,风餐露宿,连续的急行军、夜行军,在泥泞、崎岖的山沟间行军,既不能骑马,也不能很好地休整,对于年过半百的毛泽东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巨大的考验,其饮食之差、路途之艰、行军之苦、身心之累、军情之急都是毛泽东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之一,甚至比长征还要困难、还要危急。最终,凭着坚定革命意志的毛泽东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领导西北野战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把武器精良、人数众多的胡宗南军队赶出了延安,完成了转战陕北的伟大胜利,成为人民战争史上的又一个奇迹。毛泽东的这种精神正是他作为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尚品格的真实体现,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格的真实写照。正因为这种精神和品格,不仅使转战陕北取得了重大胜利,使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也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必须大力弘扬和传承的伟大品格。
本文转载自《延安大学学报》2018年40卷第三期。作者高凤林,魏慧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