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俗 - 人生礼仪 - 陕北方言詈语文化探析
陕北方言詈语文化探析

人生礼仪     加入时间:2019/6/13 11:51:56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所谓詈语,说白了就是粗话,不堪入耳的骂人话。《大辞海·语言学卷》中将“詈语”定义为:用于骂人的词语和言辞。如“蠢货”、“笨蛋”、“混账”、“不肖子孙”、“王八羔子”等 。刘福根认为詈语的发展脉络是“滥觞于先秦,发展于秦汉,经三国至南北朝的丰富,历隋唐而繁衍,在宋元时转型,至明清时泛滥”。到现在,詈语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虽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詈语因其用词粗俗、难听常常被禁止说出,但是詈语并未消失,一直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近些年为营造文明和谐社会,詈语已经成为了一种禁忌,一种不文明的表现。现如今说詈语通常会遭到旁人的指责和白眼,殊不知詈语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有一定的文化需求和产生背景,适用于当时的特殊环境,它的存在有其特有的文化氛围与价值。研究詈语“不但能够更清楚地反映人类个体情绪态度的变化,同时也映射出一个民族的群体文化特征”。 因此研究陕北的詈语对于我们了解陕北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以及文化观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陕北詈语产生的渊源

(一)地理位置

陕北地区地处陕西北部,与山西、宁夏、内蒙古等地接壤,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中国历史上的军事重地。秦朝时期在此修长城、直道以抵御匈奴;汉朝时在此屯兵屯民;唐朝时,陕北地区成为了屏障关中的门户;明朝设立九边,陕北延绥镇是军事重镇。陕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且战争频繁。战争在陕北人身上留下了很深地烙印,因此陕北部分詈语就是在战争中产生的,最明显的表现为阵前叫骂和讨伐檄文。

1. 阵前叫骂:古时打仗两军对阵,需要阵前叫骂,这是战场上很重要的一个步骤。骂阵为古老的战争艺术手段。两军对垒,首先得营造紧张气氛,提高士兵的作战士气,因此在气势上压倒对方是非常必要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讨敌叫骂,在阵前对敌人进行言语乃至人格上的侮辱来激起对方的愤怒,从而乘机打败敌人。例如在宋夏之战中,“夏戎之母梁氏遣将引兵卒,至保安军顺宁寨,围之数重。时寨兵至少,人心危惧,有倡姥李氏,得梁氏阴事者甚详,乃掀衣登陂,抗声骂之,尽发其私。虏人皆掩耳,并力射之,莫能中。李氏言愈丑。虏人度李终不可得,恐且得罪,遂托以他事,中夜解去。”这种詈语是一场心理上的攻防战,较量的是双方内心的承受能力,如果一方首先举起白旗,另一方则就占据了价值观的制高点,具有优先的话语权。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詈语通常是较为露骨、难听的污秽之言。

2. 讨伐檄文: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者声讨、揭发被讨伐者罪行的文书。古时候出兵打仗时用最多,目的是制造舆论,将被讨伐者的大逆不道之事以示天下,以此来彰显自己出师有名。三国时期,由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写的《讨曹檄文》中写到:“司空曹操:尝自称忠良之后,然细数其实,大谬而非:其父嵩,本夏侯之性,为谋富贵而忘其宗,以权阉曹腾为父,因赃假位,输货权门……”此檄文是对曹操祖上的辱骂。此檄文是书面形式的骂人话,与口语骂人话而言,言辞表述较为文学委婉。陕北作为军事重地,战争不休。不论是对阵叫骂,还是讨伐檄文都是司空见惯,因而关于詈语的使用自然就非常之高。

(二)自然条件

陕北的自然条件很差,尤其明朝时期过渡垦荒,致使陕北地区的草地和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加快,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发,沙化严重,最终形成了陕北干旱少雨、水热条件差的自然条件。再加上黄土高原的土质构造复杂不适合精细植物的生长,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因此陕北的农作物产量低,收成差,人们生活极其困苦。除此之外,从历史上看陕北一直有灾荒的困扰,仅近代以来就有“丁戍奇荒”、民国十八年的大饥荒以及陕甘宁边区时期的干旱等等,这对陕北脆弱贫瘠的土地来说每一次都是灭顶之灾,陕北人的生活极其困苦。自然条件的艰苦长期折磨着陕北人的精神,反映到内心世界就会积累诸多的烦闷,人们就会产生诸多抱怨。这就需要一个有效地渠道来发泄积压的情感,来排解内心的苦闷与烦躁。于是说詈语、骂脏话就成为了发泄抱怨,宣泄内心情感的窗口。

(三)性格特点

陕北因其地理位置,处于内地农耕文化区与草原游牧文化区的分界线,是一个典型的半农半牧区。自古就是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交融的地区,民族融合较为典型。因此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明代以前的陕北,生态环境相对较好,草木旺盛,良好的草场适合放牧狩猎少数民族经常居住在此。少数民族奔放的生活方式逐步影响了陕北人,使其慢慢形成了彪悍勇猛、豪放不羁的性格。陕北人因其地理环境所致,豪爽大方,简单直率,不喜欢拨弄心计,玩弄心思。所以,语言方面受少数民族影响口语交际方面较为随意,喜欢用一些口语化的詈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陕北詈语构词分类

(一)与动物有关的

陕北人喜欢用一些有关动物的詈语词汇来表达思想感情。如驴日的、驴下(读音为 ha)的,狗日的、狗娘养的、黑老鸹、拉个驴脸、狼心狗肺、白眼狼、狐狸精、母老虎、跟屁虫、狗腿子、狗吃屎、狗杂种、鹚怪子、糊脑怂、龟子孙等等。

(二)与身体部位有关的

主要是以男女的性器官为主,还有身体其他部位等等,如日你妈、滚球开、操你妈、卖脑鬼、卖屁股 、半脑子、屄脑蛋子、屄窟窿子 、瓷脑 等。

(三)与道德有关的

此种詈语通常从伦理入手,揭示日常生活中为人所不齿的男女关系或者乱伦的,如盖老、野种、贱货、烂货、杂碎;体现尊卑的,如你大脑,你妈逼、老不死、老东西等等。还有体现审美价值观念的,脏怂、憨汉、丑不愣登、半吊子、攮刀子、懒怂、瓷锤、二杆子、二圪梁 等。

(四)与死亡有关的

死亡是人类普遍恐惧、厌恶的一种诅咒,因人类无法反抗死亡的侵袭,于是用死来咒骂对方便成为了人们最为常见的一种詈语。诸如此类还有死货、掐死你、噎死你、吊死鬼、不得好死、杀千刀的、枪毙、讨命鬼、叫魂、天打雷劈、饿死鬼转的、鬼哭狼嚎等。

(五)与鬼神有关的

陕北地区因其落后闭塞,导致此地区十分崇尚迷信,信仰神灵的神秘色彩较为严重。用鬼神作詈语或者在詈语中加入“鬼”“神”等字眼,如懒明鬼卖脑鬼、猫鬼神、炒面神、丧门神、挨刀鬼、日鬼、倒灶鬼、砍脑鬼、催命鬼等等。

(六)与少数民族方言有关的

陕北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融合的典型区域,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的方言逐渐融入到了汉语当中。因此,陕北方言中的部分詈语就有了少数民族的方言存在。例如,“货”在内蒙古西部方言中构成的詈语很多,陕北人也用“货”来进行詈语构词如:吃老人货、卖屄货、烂货 、卖脑货、二毬货 等等。

三、陕北方言詈语的功能

(一)交流功能

人们生活在社会当中避免不了彼此之间的交流。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除了官方正式场合外,私下里的交流是最普遍、最常见的。而“詈语的交际功能主要是非正式场合实现的”,“作为交流语言的一部分,詈语有着独特的交际功能,它能够更有力量地表达在特定场合下的特定情绪。”詈语用作口语交际,是一种自然的感情流露。在陕北人的日常生活里,越是关系要好,彼此熟络的人,越不会顾及语言上的措辞,用詈语热情打招呼是常有的事。例如,两人见面时会问,“你这几天死哪可兰?”意思是,这几天你到哪里去了。这只是一种关心的问候,并不是真的咒对方死。格老子,这其实是一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算逑了,也是一种口语,意思是算了,不计较了。这些都不是专门骂人的粗话,只是人与人交往的口语语言,从这些詈语中你可以看出,人们是通过粗俗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亲切和彼此间的想念。

(二)情感功能

除了日常交往中的口语交流功能,詈语还有情感功能。“詈骂是骂詈者情感宣泄的一条有效途径,詈骂语是强烈情绪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例如,宣泄情感:献饭,献饭本是陕北民俗丧葬的一个重要步骤,如果家里有人死后,那么需要在灵柩前摆桌献上饭食。陕北人把这一词语运用到生活当中来形容生气,将吃饭骂作献饭。如果有小孩不听话或者夫妻吵架,一般妇女都会在吃饭的时候,大声喊道:快来献饭,或者好好献你的饭,以此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或者生气的情绪。此类詈语还有造(cào)蛋  、日能 、逑腥气  、爬逑开  、谝壳子等都是旨在排解骂詈者的情绪。情感寄托:一种迷信所致的詈言。历史上的陕北自然条件差且战乱频繁,迁徙和杀戮导致的人口流失严重,再加上大型自然灾害引发饥饿、瘟疫等导致孩子的生存概率很小,为了让孩子活命,迷信的陕北人认为给孩子起贱名就可以保佑孩子长大成人。如二狗、猫小子、猫女子、狗换、狗剩、猫狗狗、猫豆豆等等,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从而起到一种慰藉心灵、保护自身的作用。

(三)强化社会规范功能

詈语一般解释为骂人的话。在很多人看来,詈语无非就是粗俗野蛮的代名词。然而,詈语在消极的外衣下有着积极的作用。在道德层面来讲,詈语有着强化社会规范的作用。例如,用骂詈来谴责和讽刺行为不规范的人和事,使其他人引以为戒。如盖老、炒面神等一般是指公公和儿媳妇的不正当男女关系或调戏、奸污儿媳妇的人,这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最丢人,最丧失脸面的事情。陕北的庄户人家只要被骂作盖老,就充分说明了这家人违背伦理关系,明面上、暗地里都会遭到旁人的耻笑。诸如此类的还有:吃老人货,指在经济上极力向父母伸手的人;二流子,指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在陕北这些行为都是受到谴责的,用詈言来骂此类年轻人是为告诫其他人要引以为戒万不可出现这样让人不齿的行为。詈言在无形之中充当着强化社会规范的准则之绳的角色,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的行为。

四、陕北方言詈语的文化内涵

现代生活中,詈语一直被看作是粗言秽语,是影响人们日常交往沟通和人际关系紧张的语言障碍,素来不被人们喜爱。然而,詈语不仅仅是一种粗俗语言,更是一种通过语言反映其背后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承载体。英国的语言学家帕默尔认为:“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一)对等级观念与道德伦理禁忌的恪守体现

中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文化根深蒂固,等级观念深入人心。在封建家长制当中,等级是需要严格遵守的:即长幼有序,尊卑有秩。陕北人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十分讲究尊卑有序。在家庭中要达到父严、母慈、子孝、兄仁、弟敬的和状态。长辈不能与小辈开玩笑,小辈对长辈要极其敬畏,不能直呼其名。如果对长辈说出老不死、老东西等詈语,就会被看作不孝顺,遭到严厉的训斥。这是陕北地区一直遵守的道德观念,不可僭越。再者骂詈者说出你大脑、日你妈、你妈逼等詈语都是表现对父母的不敬,意在侮辱对方来消解自己的愤怒。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伦理道德,尊礼重德是其核心思想。因此,长期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约束着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共同的行为规范。在传统道德观念里对性理解是极其压抑隐晦的,人们都避免提及。尤其是在像陕北这样落后的地区,这种禁锢与压抑更为突出。加上教育落后,思想束缚严重,人们对性的了解程度不够,导致了人们对性的不正常认知,于是就产生了扭曲的性詈语。人们便通过粗俗的性詈语来宣泄内心的情感。而在封建社会里,一直是以男性为主导,女性的地位很低,男女关系极不平等。女性往往被看作是繁衍的工具和被占有的对象。因此女性就成了性詈语的主体,认为对女性,尤其是女性长辈言语上的性侵犯更能发泄内心的愤怒与欲望,如日你奶奶、操你姥姥、日你妈、你妈屄等等。这种詈语并不是真的指对被骂人作了下流的事情,只是对被骂者一种赤裸裸的辱骂。除此之外,“汉族的道德伦理重视妇女的贞节和操守,封建社会中把妇女的贞操看作是保持丈夫尊严和维持家族血统纯正的前提条件”。不守妇道或者不贞的女子是最为世人所不齿的,会遭到世人的谩骂。如卖婊子、烂货、烂婊子、卖屄货等均指女性不守妇道,乱搞关系。而杂碎、婊子养、狗杂种都是对子女血统及女性贞操的质疑与谴责。这也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女性地位的不平等。在家庭伦理方面,陕北的禁忌表现为异性长辈与小辈之间避免授受不清,如儿媳妇与公公之间有染,则被冠之盖老、炒面神等丑陋的名号,由此营造一种强烈的社会舆论,让这些道德败坏的人没脸面抬头做人,体现出人们对此种行为的厌恶与不齿。

(二)禁忌死亡诅咒下的恐惧心理

詈语最初是源于禁忌诅咒。在古老的中国,先人们迷信语言的魔力,认为诅咒能让人遭遇不幸。由于担心诅咒会真实地降临在自己面前,所以人们通常避而不谈,于是诅咒成为了一种禁忌,禁忌语言也因此获得了近乎于神魔的地位。当禁忌语言发展后被用作骂人话时,就成为了措辞厉害的詈语。在所有禁忌诅咒里,死亡诅咒是人们最害怕、最恐惧的詈语。死亡是每个人都会发自本能躲避,不愿提及的词汇。因此人人都希望自己身体康健、长命百岁,远离病痛与死亡伤害,但又苦于无法对抗死亡,再加上中国的古老文化里,自然终结即“寿终正寝”被看作是吉利的象征,而其他一切方式的死亡都会被认为是不吉利、晦气的表现。因此在陕北以及其他地方是不能随便提及死亡的,人们害怕沾染上不吉利而招来灾祸,现有的生活被打破,所以很忌讳说有关死亡的事情。用死亡诅咒等詈语来骂人,如掐死、撞死、吊死鬼、砍脑、噎死、杀千刀、招魂、催命、老不死等等,都体现了咒骂的严重性。咒一个人死,甚至是非正常死亡,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骂人者内心对承受者无比愤怒与怨恨。

(三)迷信色彩下的人本主义观念影响

陕北地区长期闭塞,交通不便,迷信色彩浓厚,陕北人比较相信鬼神之说。然而陕北历史上多灾多难,人们对于鬼神并不钟情一类,而是信奉多鬼神崇拜。例如动物,树木,山头,石块,河流等等,都是陕北人多神崇拜的对象,因此就导致了陕北詈语中各种鬼与神的存在。陕北人对鬼神秉承实用主义的原则,当鬼神不能发挥正面作用时,人们就反向使用鬼神之说。于是陕北詈语中很多带有鬼与神的詈语都带有贬义色彩,如炒面神,倒灶鬼、穷胎鬼、卖脑鬼、挨刀鬼、催命鬼等等,表达人们内心对事物的厌恶、反感等负面消极情感。当然这也是人本观念的一种体现,坚持人本观念的人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以人为本,世界万物,人最为高贵,是可以主宰一切的。其他非人类的存在,如动物、植物、鬼怪等都是卑贱的,不能与人相提并论。把人贬低为动物则会是对人莫大的侮辱,能达到詈语的最佳攻击效果。如狗日的、驴下(hà)的、狗腿子、狗杂种、鹚怪子、龟子孙等,都是以伤害对方尊严为目的的。在迷信色彩下人本主义观念的影响下,即使是鬼神,当它的积极作用失效时,陕北人将它纳入詈语当中,成为攻击、辱骂等卑劣语言的一部分。

(四)社会价值观下的审美认知评价标尺

人们看待事物都有一定的标准,往往会先对自身所处世界各类事物的美丑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映像,然后体现心理活动上。美丑的评价标准主要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自我认知判断。它对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由此形成的詈语表达了人们对丑恶事物态度,反映了人们对样貌、人品、能力的审美标准。陕北方言詈语通过评价标准会直接指出过于丑陋的面貌如:丑不愣登、丑头八怪、丑不愣愣介等。除此之外还有对人在智力、人际关系、为人处事上等能力上的评判,如懒命鬼、懒怂、憨怂、馕包、脏怂等等,都在说明这个人的智力、能力存在问题,与正常人有一定差距,是对人格的一种讽刺。我们不能断言这样的标尺是否全部都正确,但至少这种詈语成为陕北人长期看待事物的价值审美标尺。人们根据詈语来调整自己的行为,避免走向詈语所讽刺涵盖的内容里去。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此种詈语确有维护社会价值观的积极影响。现今社会里,詈语是被看作粗俗不堪的文化糟粕,是学校和家庭共同抵制的东西。更有甚者,在某些国家,詈言被看作是攻击性语言,人们可以通过法律或者行政手段来制裁这种人身攻击。我们应当认识到,骂詈作为攻击性的社会行为不可取,但是作为民俗现象的詈语文化是可以进行大力研究的。因此研究陕北方言詈语,并不是为了探讨怎样去骂人,而是为了揭示隐藏在这些詈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如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等,是希望能对陕北文化做一个由表及里的深入研究,让更多的人走进陕北,了解陕北文化。

 

 

本文选自:吕亚丽,张小兵.陕北方言詈语文化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03):116-120.

上一条:闹满月——陕北、延安、榆林人生礼仪
下一条:已经没有了
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办 联系电话:0911-2257618 邮编:716000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Netscape6.0、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 网站正在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