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历史 - 文史纵横 - 木兰事迹辨
木兰事迹辨

文史纵横     加入时间:2021/6/14 11:16:21     华夏文化

 花木兰不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历史确实有其人。那么,木兰是哪个时代的人?木兰女扮男妆替父从军的故事,来源于陈朝僧人智匠的《古今 乐录》 所收的《木兰诗》,该书成书于陈光大二年(公元 568 年), 所以木兰事迹不会早于陈朝。木兰诗中提到一些史实, 证明木兰系北魏时人。北魏时期柔然雄踞北方, 时常南侵。柔然也叫蠕蠕,有人称之为塞外杂胡。柔然处在奴隶制刚刚形成阶段, 以畜牧为主,辅以狩猎 ,略知农事 。由于柔然的社会经济不发达 , 又处于奴隶制上升阶段 , 所以对外掠夺的愿望非常强烈 , 时常大举南侵, 掠夺牲畜 、财产和人口 ,北魏建国之初 ,就与柔然发生了一系列战争 , 战场就在今天的内蒙和陕北一带。

《木兰诗》中所写的“黑山”即蒙语叫阿巴寒喀喇山, 位于今呼和浩特市的东南, “燕山”即杀虎山 ,在今内蒙古的巴彦淖尔盟的五原县境内 。北魏孝文帝于延兴初年, 连续对柔然用兵,迫其北撤其中陕北 、内蒙古一带是北魏与柔然作战的前沿阵地。木兰诗中所描写的征兵制度 ,也与北魏时期所实行的兵制相同。当时战乱频繁 ,实行兵户制度。兵户平时生产 ,战时买马备鞍应征上阵。其地位低下 , 处境相当艰难。平时要常习骑射,边事紧急时,皇帝的军帖连连下达, 一道紧似一道 ,点到谁家,谁家就准备出征 ,老弱贫病不可豁免。木兰家庭应是一个从事农耕的兵户家庭 ,平时农耕 ,战时自备鞍马出征打仗。《花木兰诗》中描写的花木兰就生活在一个准军事的地区,这里战争频繁,许多兵户时常处于临战状态。北魏的陕北就是这样一个地区, 这一切可以从正史中得到证明。

木兰是哪里人? 对此众说纷纭。一说是谯郡人,一说是宋山人,一说是黄州人,还有人说是商丘人。豫剧中的花木兰自报家门,延安府人氏。木兰姓啥 ? 更是莫衷一是 ,有人说姓魏,有人说姓朱,豫剧中说其姓花。

花木兰的事迹虽不见诸正史 ,其人其事却确实可信,今延安市万花乡有一村名“花塬屯”,世传其地为木兰故里。 花塬屯仍有花姓人家,自称木兰本家 。花源屯对面万花山上,有长约 500米,宽百余米一道山梁,叫跑马梁, 是为木兰练习骑射的地方 。万花山北坡上生长着许多姹紫嫣红的野生牡丹,传说是木兰亲手所植 。说来也怪 ,这方水土培育的牡丹,竞以全部生命眷恋着故土 ,移植他乡便会凋零枯萎。在花塬屯东山坡上也有一座古墓 ,是为木兰墓冢 。

古今戏剧中所塑造的花木兰 , 完全是一个能骑善战的延安女子 。诗歌中木兰回家受到杀猪宰羊的款待和木兰出门呼朋唤友的情状 , 完全是陕北人古往今来一以贯之的待人接物风俗的描写。

从诗中所反映的民族融合状况来看 , 也应属于陕北地区。魏晋南北朝的战乱 ,使许多民族迁徙融合为一体。在陕北, 匈奴、鲜卑、羌人、氐人 、羯人与汉人融合 ,有些民族从此消失。木兰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典型人物。既具有汉族妇女深处闺房理鬓红妆的文静, 又有少数民族豪迈气概和飒爽英武气质。“可汗”、“天子”同为对皇帝的称呼, 胡汉两家称呼并用,说明当时胡汉文明已为水乳交融,难分彼此 。孝文帝改革以后, 在朝廷禁止使用鲜卑语。而民间的交流胡、汉语并用 。鲜卑贵族对北魏政权的汉化颇有微辞,曾叹息,“民间皆以夷语 !”足见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

宋《太平寰宇记》及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 4 年(公元443年)的石刻碑文(据 1980年在大兴安岭发现的《鲜卑族石窟记》)均指出 :北魏时期有木兰其人。元人侯有造在《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中提到花家为“延安郡人”。南宋章樵说 :“若木兰者亦壮而廉矣! 使载之《烈女传)缇潆 、曹娥将逊之。” (《古诗源评点》)。南宋文人章樵以治学严谨而著称 , 若无木兰此人 ,他断不会提出将其列入《烈女传》中。

我们的结论是 , 木兰不仅是传说中的英雄,而且是身处北魏战乱时代的花家女儿,延安人氏。

 

 

本文选自:张小兵,马广荣.木兰事迹辨[J].华夏文化,2000(02):38-39.

上一条:张闻天与陕北公学
下一条:周恩来与中央转战陕北期间的隐蔽战线工作
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办 联系电话:0911-2257618 邮编:716000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Netscape6.0、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 网站正在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