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俗 - 生活禁忌 - 禁忌与防灾观念
禁忌与防灾观念

生活禁忌     加入时间:2019/6/23 19:11:10     

 陕北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地区,人们预防灾祸的意识非常强,这种意识也时常反映在民间禁忌之中。

陕北民间有种说法,即五年必有一小灾,十年必有一大灾。陕北民诊说:“天天防贼汉,年年防天早。”从有历史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代起,陕北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灾荒史或者是陕北人抗灾自救的斗争史。秦汉时期,为了防御匈奴,陕北地区大量驻军,大批的军队需要粮秣,于是朝廷在这里开展了大规模的军屯民屯。移民上百万,驻军数十万,原本较好的生态环境被开荒屯垦破坏了,土地大规模沙化,河流开始变浑浊,大河从此变成黄河,陕北的自然环境开始恶化,灾荒频频发生。历史上,陕北发生最多的自然灾害是旱灾,许多年景赤地千里,村无炊烟,路有尸骨,人市繁盛,粮市冷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陕北又属于四战之地,这里变成了各民族各政权的逐鹿之地,丁壮稀少,民不聊生,灾祸连连。明末,陕北灾荒的严重程度为全国之冠,“人相食”三个字只在书本中见过,但在当时的陕北却随处可见,四川参议马懋才回乡探亲,故乡安塞灾荒空前,他看见城外的大粪坑天天有人抛弃幼儿,有些幼儿尚在蠕动,还有哭声,次日来看已经不见,传为活人所食。这是我们见过的最为确切的关于食人的记载。1929年,天大早,树叶全无,春无播种,夏无片绿。有人说平时金贵的银元倒人驴槽,驴都不闻,而一筐子土豆就可以救家人性命。20世纪60年代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陕北是重灾区,那时十几斤粮票就可以换一个黄花闺女做媳妇。

 

因为灾害严重,所以陕北人的抗灾意识就比其他地区人的抗灾意识强。首先是存储食物技术,延安以南的人们使用柳条屯子大量存储粮食,屯子可以编成一孔窑洞那么大,屯可以存放 60石粮食,即有两万斤之多,五口之家可以吃八年,九口之家可以吃四年有余。洛川、富县、宜川等县的人们大量存粮,并且形成了一定的风俗,人们对那些不存粮,在青黄不接时上顿接不上下顿的人比较厌恶。老百姓平日一般吃的几乎都是陈粮,要是谁家新麦刚收割回来就吃的话,这家的媳妇就会被人斥责为糟践东西,不会过光景。一般年景,自家储备的粮食量不增不减,吃陈添新,而在丰收年景,储备粮食的数量会增加,歉收年月,储备粮食可以减少一些,但不可以放开大吃。陕北民间故事中有很多是讲节约粮食的。

延安以北气候干早,粮食种植困难,人们以广种薄收维系生活。杂粮的种植比较多,并且蓄养牲畜。这里的百姓的储粮方法是,在山峁高处挖一个坑,再用谷草垫在坑边上,把粮食倒进坑里,最后用谷草覆盖,上边用黄土埋好。这个方法有点像动物藏食,但非常有效,据说可放一两年不坏。这里的人也有存储猪肉的好办法,就是将杀好的猪肉用盐埋起来,吃的时候挖出来,数年不腐。陕北北部的百姓对存粮的种类也很有选择性,一般都会储存黑豆、谷子等营养较高的粮食。陕北有几个县的粮食生产不足以维系人们的生存,这里的人有两种用来度荒年的东西:一种是土豆,头年的土豆放在窖中用土埋好,一直可以吃到来年秋季新土豆下来;另一种是谷糠,谷糠尚存一些营养,陕北人就用水缸将之储存起来,遇荒年饥馑时,以此来度过饥荒。由于陕北人储存度荒粮食的意识很强,因此在陕北腊八节过得很隆重,人们把这一年收获的各个种类的粮食全部熬进腊八粥里,其原意就是检验这些粮食的品质,品质好可以长期存放,品质欠佳就可以消耗掉。“腊八节”应该是农业社会的人们冬藏的一个节日,也是对冬藏粮食的一个全面检验。

由于灾荒连连,陕北人有很强的抗灾能力。在陕北,大人、小孩儿每当看到一种植物时首先会问能吃不能吃。在今天陕北的农家乐中,可以做出几十种野菜的美味佳肴,这都是历史上陕北人度过饥荒年景的经验积累啊!榆钱、槐花、木樨头、扫帚苗、灰条、苦菜、蒲公英、荞麦芽、南瓜花、红薯叶、萝卜叶等都是度过荒年的食物,豆腐渣子、谷糠、榆叶、榆树皮、玉米芯子也可以用来充饥。除了这些野味,还有许多食品是用蔬菜和粮食混合起来做的,小米与土豆,土豆、南瓜、白菜、萝卜与粮食混合起来,以及将土豆、豆角等其他蔬菜裹上面粉蒸成食品,陕北现在流行的小吃几乎都是以前饥荒年景的饭食,几乎没有大菜大餐,如洋芋擦擦、洋芋丸子、钱钱饭、伙杂面、羊杂碎、羊蹄、玉米饭、绦黍饭、拌疙瘩、麻汤饭、面汤等,只不过是做工比以前精致了许多而已。

陕北人的抗灾意识是从预测灾荒、防止灾荒而来的。瑞雪兆丰年,正月初八宜晴忌雨忌风,晴兆五谷丰登,阴兆五谷歉收,正月忌响雷,农谚说:“正月雷,白骨堆。”正月打雷天气反常,必定发生灾荒,俗有“正月吼雷庙门开,二月吼雷墓门开,三月吼雷麦圪堆”的说法,二月打雷是最凶险的事情,而三月打雷就是天将大稔。“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五月旱,枣成串”。陕北人忌八月听见雷声,民间有“八月的雷不空回”的说法,八月打雷容易出现暴雨,发生雷击的情形。“十月暖,要吃子撂了讨饭碗”,这是一个好兆头,意思是丰收了,乞丐都歇业了。十月忌下霜,十一月忌无雪。在陕北人看来,一切反常的气候、物象、征兆都是不吉利的事情,深秋时节,叶落草枯,这时要是桃花吐艳,就预示着来年有大饥荒。其实,暖冬预示着春旱,春旱便可能发生灾荒。

陕北人忌讳母鸡打鸣,“母鸡打鸣六畜不宁”,可能会闹鸡瘟,死牲畜,古人说:“北鸡司晨,惟家之素。”母鸡不能司晨, 否则家庭就会有火难。陕北人不准小孩子在平常日子放鞭炮或甩鞭子,民谚云:“响的早了冷得早,信庄家仍是一把草。”陕北人认为天人互相感应,地下的孩子放鞭炮、甩鞭子,上苍以为快过年了,马上就会大降雨雪,为人们营造冬天过年的气氛,结果粮食还没有成熟,就出现了冰冻霜灾。

除了预兆吉凶外,也有对小孩儿和家人的约束,例如,要其节约食品,常怀饥年荒月的心情。收割粮食时切记要颗粒归仓,吃饭时饭碗要吃干净否则就会娶麻子脸的媳妇;不能拿粮食抛洒、打闹和玩耍,否则饥荒年景就会首先被饿死。畜牧产品亦当珍惜,“不怕杀生害命,就怕啃骨头不净”杀猪杀羊时的下水、头蹄全不能丢,将其一律加工成美味佳肴,虽不可待客上席,也算是家人的上等好饭。

储存粮食是陕北人的主要抗灾办法,而将粗粮精做成副食、主食,亦为北人对付荒年的重要手段。如果把陕北地区与陕西关中地区作个比较,陕北人的防灾抗灾意识明显强于陕西关中人。关中农村很少存储粮食,因为关中平原土地肥沃,有些地方可以灌溉,旱涝保收,一般情况下农民都有好收成,他们几乎不存余粮,每年都吃新的粮食。百姓也不挖空心思去做各类粗加工的小吃,因为好多地方的庄稼一年就种一季,只播种麦子不种杂粮,在关中蔬菜吃的很少,杂粮几乎没有,野菜也不上餐桌。历史上关中几乎没有饥馑荒年,有的就是“天大稔,百姓富足“。

来源:张小兵《陕北禁忌民俗文化》,科学出版社,2013年。

上一条:禁忌与文化观
下一条:已经没有了
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办 联系电话:0911-2257618 邮编:716000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Netscape6.0、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 网站正在备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