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陕北年味浓,这和它的民俗文化有着不可剥离的关系。
面花艺术,是陕北南部黄陵、洛川一带以小麦面为材料的手工雕塑,它也是陕北人因地取材的产物。这些地方捏面花的风俗是和年节喜庆、婚丧祭祀活动紧紧连在一起的。
黄陵因为有中华民族的先祖灵冢,每年除了公祭之外,还有规模盛大的民间祭祀活动。因此,这里群众捏面花的风俗尤为盛行。在巨大的圆馍上面,捏出形态生动的飞龙和猪、牛、鸡等各种祭祀动物。黄陵面花是陕北面花中最具代表性的主体作品。馍可以蒸到一米直径,或者更大,面捏的龙往往成双成对,形成“二龙戏珠”之势,像浮雕又像透雕一样呈现在那里。它同时采用了类似于“插花”艺术一样的手法,把各种代表福寿吉祥的飞禽走兽塑于木棍,插于其上,组合成具有立体效果的奇特图案。每种动物都用豆类安上眼目,大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得其更加生动逼真,富于生命的灵性。最后一道工序是染色,用对人体无害的食用色素,涂抹于作品上面,形成了五颜六色,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除了这种专门用于祭祀活动的大型面花作品外,大量的还是单一的造型,多为鸟兽虫鱼,故又称之为“燕燕雀雀”。这是民间最大量的面花作品,清明节时家家户户都要捏的。把面和好醒到,捏成各种各样的造型,安上大大小小的眼睛,点上红红绿绿的颜色,蒸熟晾干,用针线串起来,挂于窑内墙上,成为引人注目的一景。一个孩子一般可以分到一两串,饿了的时候,可以摘下一只来吃。
陕北妇女捏面花的技艺是相互传教的。有心灵手巧者,构思出别出心裁的造型,便成了有个性的创作。有些好的作品,那些巧媳妇们可以相互模仿。一团好的白面,攥在手心里,三捏两揉,就成了一只小雀的身子。两只手指在头上一掐,就成了嘴、翅膀和尾巴。再用新的木梳轻轻一按,就成了一只啾啾乱叫的小麻雀了。一会儿,一只老虎又捏成了,还有小猪、小羊、小猫和猴子。
陕北面花的魅力,是母爱和抚慰的力量。对于陕北农家孩子来说,面花是最生动而形象的动物世界。孩子们像收藏宝贝一样,小心地呵护着这些面塑的动物。陕北人直到成年之后,心灵里仍有一片“林中空地”,收藏着这些奇特而又充满灵性的动物,直到永远……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