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乱弹 - 陕北人说陕北 - 北京知青来延安插队的原因及其作用与贡献
北京知青来延安插队的原因及其作用与贡献

陕北人说陕北     加入时间:2010/12/11 11:03:05     

近代以来,大批外来人口进入延安有两次,一次是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一次是1969年北京知青上山下乡到延安在总体上产生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对延安的革命和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虽然延安人民和包括知青本身在内的人对于知青上山下乡那段历史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但必须在理论上和事实上将知青上山下乡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严格区分开来,可以否定造成严重后果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加重了“文革”给我国历史造成的“人才深谷”现象;造成了国家在经济上的严重损失,加深了知青就业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给部分地区的农民在经济上带来损失,给大部分知青家长造成负担,成为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一个重要因素;给知识青年在思想、文化、个人生活尤其是婚姻方面带来许多不幸),但不能简单地否定知青上山下乡以及知青包括北京知青在上山下乡过程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与做出的积极贡献。知青在艰苦的条件下建设农村、保卫边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增进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发展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贡献。

知青上山下乡、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没有也不会错的,因为这种上山下乡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知识青年自发的上山下乡有利于城乡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有利于消灭工农、城乡、脑体三大差别,也有助于知青对中国国情的切实了解和正确认识,对于他们的成长与历练有好处,如现任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有插队的经历。“文革”前邢燕子等人都是自觉地上山下乡并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对于邢燕子的下乡是不能否定的。

但一旦将知青上山下乡从自发的个体行为变为有组织的集体运动就有很大问题,许多知青由于自身条件、家庭因素等具体原因不宜上山下乡,许多人多地少的农村和生活困难的农民也不愿接待上山下乡的知青,因为这会形成知青与农民竞食的局面。如果通过动员甚至强迫的方式组织知青上山下乡那就会造成严重后果,这也是今天在整体上否定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重要原因。

延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尤其是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延安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指挥民族解放的大后方,更是中国共产党东山再起、由小变大、以弱胜强的一块福地,成为许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心中的圣土,成为真理、希望、信仰、出路的象征和所在地,吸引着许多知识分子克服重重阻力来延安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而延安也确实为他们提供了改变中国命运的道路和目标:通过武装斗争建立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因为延安有其辉煌的历史,所以延安在“文革”中也成了红卫兵朝圣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地方。如果说韶山是毛主席这颗“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那么延安无疑就是“红太阳开始发出耀眼光芒并最终照耀全中国甚至世界的地方”。毛泽东在延安完成了由“周恩来在军事上下决心的辅助者”向“人民救星”、“红太阳”的华丽转身。在延安,毛泽东“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与东北军、西北军联合,赢得了主动;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赢得了民心;击败了王明对毛泽东领导权的挑战并指挥人民军队打败了日本,也通过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以及重庆谈判等奠定了解放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基础。总之,“天纵其才”的毛泽东在延安披荆斩棘,功勋卓著。这也是红卫兵和北京知青来延安的重要原因。他们渴望了解延安这片神秘的土地,渴望来延安了解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从挫折到奋起,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的胜利的曲折过程与真实奥秘,渴望在延安这片热土与净土上“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实现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既定目标。

从理论上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应该是延安的贫下中农教育北京知青,但在实践中,处于农业社会封闭甚至落后状态的陕北农民同样需要接受现代城市和工业文明的洗礼。于是,北京知青在上山下乡与农民朝夕相处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将新知识、新观念、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带入陕北,对陕北农民产生了深刻影响,为延安地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这些贡献主要集中在促进延安的经济发展、加强延安干部队伍建设、改良延安的社会风气(一些女知青学习当石匠,对于延安的传统是一种冲击)、下情上达、促使延安农民的观念更新、发展延安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甚至优化延安人口结构等方面。总之,北京知青对延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加速了延安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北京知青为延安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而重要的贡献,一些知青甚至为此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如在下情上达方面,北京知青做出了重要贡献。1970年初,在延安冯庄公社新庄科大队插队的北京知青周恩来的侄子周秉和等人回北京探亲,到中南海见了周恩来,向周恩来说起自己在延安农村插队的感受,以及知青工作中的问题,引起周恩来极大的关注。周恩来要求周秉和再找一两个插队的知识青年写一份书面材料。周秉和找到在延安县李渠公社插队的知青何利群,两人完成了汇报材料并向周恩来作了汇报。两人谈到延安有的农民生活很苦,穿的大多是自织的粗布衣,而且十分破旧,有的小孩还穿不上衣服,全家几口人盖一床被子。有的老乡家里还在吃糠,教育水平低,文盲多,买卖婚姻严重,姑娘出嫁要称体重。周恩来听了说:“解放这么多年了,还这样?我都不知道呀!”这说明,当时作为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是不了解延安的具体情况,知识青年的汇报起了一种下情上达的作用。此后,周恩来召开有关会议,决定加强对延安的支援,这种支援对延安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历史渐行渐远,那一代充满激情与梦想的知青正在慢慢老去,延安人民关于北京知青的记忆也在逐渐消逝,但是,北京知青的贡献将永远写在延安人民的心中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

总之,北京知青来延安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和现实原因,北京知青来延安后,积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为延安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张春海)

上一条:陕北定边县的宗教信仰简介
下一条:神木县杨家城怀古
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办 联系电话:0911-2257618 邮编:716000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Netscape6.0、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 网站正在备案中